交通与能源,相伴相随、齐头并进,都是践行双碳战略的关键领域。
12月2日,在以“交能融合·绿动世界”为主题的2022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云端,为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绿色转型支招。
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论坛线上召开
交通工具可作为储能装备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刘昕表示,多年以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与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耦合,相伴发展,形成了“北煤南运”(水运)、“西煤东运”(铁路)、“西气东输”(管道)、“海气登陆”(水运)、“海油内送”(水运、管道)等资源调配和能源流通大格局,共同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国家安全,交能融合具有良好的基础。
山东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
重庆三环江津至綦江高速公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指出,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将持续优化调整,而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关键点就在于动力低碳替代和运输工具能效提升。
“交能融合是推动交通与能源两个行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方向。”中国工程院严新平院士表示,未来的交通行业将不再是单纯的能源消费者,而是深度参与 “源-网-荷-储”全流程的重要实践者。
在源侧,亟需探索适用于公路、水运、轨道、城市等全交通场景下的多能源融合供能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开发基础设施红线范围内的新能源,释放交通资产能源化的潜力。在网侧,需要探索实现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补支撑,将太阳能、风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与电网融合,通过交通能源系统的多点互联、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在荷侧,既要大力推进交通载具的清洁用能替代技术,也要统筹布局充换电站、加氢站等保障新能源供给的新型基础设施。在储侧,需要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尽快突破经济可行的储能技术。随着V2G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交通工具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储能装备。
国内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汕尾甲子一500兆瓦海上风电场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不同的交通能源融合应用场景。”严新平介绍,比如在公路交通领域,可以利用服务区、路侧边坡、场站等公路基础设施的自然禀赋就地开发新能源,实现清洁能源的自洽;在水运领域,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针对运输船舶、港口装备、岸电设施、水上服务区、助航服务设施、航道沿岸居民用电等多种用能需求,构建“风、光、储、氢”等多能源融合系统。
交能融合前景可期
数据统计,2020年底,交通领域新能源发电量不足6.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总量不足100万吨。
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站科技
作为我国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建在交能融合领域已有一些实践。中国能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云介绍,在山东,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例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
该项目以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为依托,利用服务区、边坡、收费站和互通区匝道等可利用空地设置分布式光伏、储能等,开发沿线风光等新能源资源,构建智能微网系统,为运输车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15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1.4万吨。
据介绍,中国能建正以长江内河码头绿色供能为切入点,提出系统融合方案:前期在长江选取若干内河码头为示范,布局绿色能源产业,配套换电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供给改造;后续在重庆至上海的数十个港口码头全面布局充换电节点,建设绿色能源网络;最终将以长江流域为示范,形成对珠江流域及沿海水域各港口码头的全覆盖。
《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2022》指出,预计到2030年,交通领域新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130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石油消费总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减少碳排放总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预计到2060年,交通领域新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650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石油消费总量达到1.2亿吨以上,减少碳排放总量达到1亿吨以上。
西藏拉萨至日喀则铁路
广东深圳盐田港码头
湖北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